【简介】感谢网友“网络”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一度的高考前后,总会引来大量的社会关注度,表达各种观点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有关注高考科目变化的,有关注高考人数的,有关注高考分数的,有关注高考填报志愿的,还有关注大学招生规则的。
最近,关于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收费的文章又多了起来,因为高考考试结束了,在等待出分的这段时间里,是家长们最焦虑不安的时候——孩子到底考得如何,会是一个什么排位,怎么选学校和专业。借着这个热度,我用自己的经历也表达一下自己对高考的观点。
我1998年高三毕业,作为应届生参加了高考。可以说,1998年高考是大学扩招前的最后一届精英选拔考试。先说一下前一年——1997年的高考吧。1997年高考题很难,数理化都很难。当年河北的理工类重点本科是524分,一般本科是482分,专科分460分(文科503/490),在那个高考选拔精英,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年代,这样的分数已经很低的让人不可思议了。毕竟460分已经预示着5门考试科目中有不及格的科目。当时很多人高考失利,特别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位于中上水平的学生,由于考题难度太大,这部分学生直接没能突破,分数直接掉下来了,只有那些平时成绩前三名的学生稳住了,所以在分数上看,就出现了断层。很多人考的不理想,有的不得已去上了二本或者专科,有的人则果断选择了复读。由于1997年考题太难,到了1998年(也是中国南方发洪水的那一年,京津冀也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洪水,把河北的部分县市淹了),考题难度下降了,所以1998年的分数线就直线上升了,理工类重点本科线559分,一般本科517,专科501(文科分别是513/492/483),所以当时我们不知道多么羡慕文科生(人少,分数低,难度低)。但是这些分数线与我而言,都没什么意义,因为即使考题很容易,在普通高中(属于兜底高中,不是重点高中)我当年才考了400多分,中专都考不上,落榜了。我选择了复读。
关于复读,也分时机的。在那个高考考题难度明显有大小年的年代,考题难易都是交替出现的,也就说1997年题难,1998年就容易,然后1999年偏难,但比1997年还是容易多了。1998年对于应届生是不好的,但是对于复读生是一个利好,因为他们经历了1997年的难,第二年复读的话,知识点也扎实了,赶上题目容易,很容易考出个好分数。所以,由于考题容易加上复读生分数高,也会导致1998年的各档分数线都被拉起来了。但是对于1998年的应届生来说,本年考不好的话,复读就会遇到第二年的题型很难,所以压力很大。
另外,1998年及之前都是估分填志愿的。高考三天考完,学校会马上下发五门高考试卷的答案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估分,然后填志愿。所以那时候,我感觉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很强大。根据自己的记忆,然后对着答案,给自己估分,真是一种考验。有的人考完根本无法直视和回顾自己的高考,只等待着出分看结果。很多优秀的学生给自己估分,真的能达到一分不差,包括语文试卷的作文分,都能估算的精准,其实是对自己答题水平和阅卷老师评卷标准的了如指掌。
从高考考试到估分再到填报志愿,大概需要10天时间,这连续的10天时间是非常紧张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而现在呢,高考2-4天,然后就是等着出分或者参加一些大学的独立招生考试,出了分,就是填志愿,时间都错开了,紧张程度也下降了。
河北省是高考完估分填志愿的,而那时的北京那就更上一层楼了,人家是考前填志愿的,那个难度很适合北京这个高知集聚的城市——自己高考考什么样还不知道,就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先填志愿了。所以,当时大家都很向往保送,因为不用考试了。
1999年是中国高校扩招的第一年,所以即使稍有难度,但是录取率也还是上来了。我开始了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