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网络整理”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韩愈苦吟商山路的诗词解释
韩愈苦吟商山路
朱金华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历任京兆尹和兵部、礼部侍郎。
因进谏触怒宪宗皇帝,于元和十四年正月14日,接到诏命,被贬潮州刺史,即刻起身,只身离开长安。行至蓝田,阴云布合,天降大雪,侄孙韩湘追至同行,遂留下千古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爷孙二人由蓝天踏入上商於古道。就在韩愈离京第二天,妻儿老小以“罪人之家,不可留住”为由,赶往随迁。小女孥年方12 ,时卧病于床,惊闻爹被贬潮州,病情愈重。仓皇上路之际,沿崎岖山路,风餐露宿,受尽颠簸之苦。羸弱之躯再难支撑,于2 月 2 日途中亡故,葬于层峰驿(今陕西商南城西皂角铺)南山脚下。
韩愈到潮州不久,又接诏书,迁谪袁州(今江西新余市)任刺吏。元和十五年正月,徽宗皇帝驾崩,穆宗新立。9 月,韩愈被召回京,任国子祭酒。从袁州返回长安,又经商於古道,行至层峰驿,过亡女墓地时,韩愈悲痛欲绝,用血泪写下《层峰驿过亡女墓》诗:
数椽藤京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
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
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韩愈回到京城,官职不断升迁,可亡女之痛淤积心间,怎也挥抹不去。长庆三年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之际,命子弟到商南县层峰驿,为“女儿重易棺衾”,将骨骸运往河南河阳韩氏墓地安葬。
韩愈文学成就极高,散文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商南县地方官员出于对韩愈敬仰,在迁走亡女墓基之上,割茅建亭,曰“韩文公亭”,四时设祭,至今可寻遗迹。
韩愈《师说》全文解释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下面是韩愈《师说》全文解释,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师说
朝代:唐代
作者: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第1句】:学者:求学的人。
【第2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第3句】: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第4句】: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第5句】: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第6句】: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第7句】: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第8句】: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第9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第10句】:是故:因此,所以。
【第11句】:无:无论、不分。
【第12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第13句】: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14句】: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第15句】:犹且:尚且。
【第16句】: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第17句】:下:不如,名作动。
【第18句】: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第19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第20句】: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第21句】:惑矣:(真是)糊涂啊!
【第22句】: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第23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第24句】: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第25句】: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第26句】: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第27句】: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第28句】:百工:各种手艺。
【第29句】:相师:拜别人为师。
【第30句】:族:类。
【第31句】: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第32句】:年相若:年岁相近。
【第33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第34句】:复:恢复。
【第35句】: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第36句】: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第37句】:乃:竟,竟然。
【第38句】: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第39句】: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第40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第41句】: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第42句】: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第43句】: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第44句】:之徒:这类。
【第45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46句】:不必:不一定。
【第47句】: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第48句】: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第49句】: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第50句】: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第51句】: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第52句】:贻:赠送,赠予。
解析: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分句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化石吟的解释
奇幻(qí huàn):奇异而虚幻。
乌有(wū yǒu):没有。乌通 无
葱茏(cōng lóng) :形容草木十分丰茂。
太古(tài gǔ):远古,上古。
骸骨(hái gǔ):尸骨。
裹藏(guǒ cáng):用物体包裹着。
造物主(zào wù zhǔ):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
叹服(tàn fú):赞叹而且佩服。
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多指经历了极长的时间。
日转星移(rì zhuǎn xīng yí):因为过了很长时间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转星移,形容时间的变化。也形容 星斗位置发生了变化。
潜行(qián xíng ):秘密行走。
幽雅(yōu yǎ ):幽静而雅致;幽,幽静 。
猛犸(měng mǎ):也称“毛象"”猛犸象“,古代哺乳动物,以现代象有亲缘关系,主要生存于更新世北半球的 寒冷时期 ,在全新世灭绝。
古诗词解析:商山早行
广益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考点解析: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第1句】: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第2句】: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第3句】: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第4句】: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第5句】: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 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 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